從“缺重少輕無轎”到全球第一汽車大國 中國汽車波瀾壯闊40年大事記
文章導讀:當年鄧小平訪問日本,參觀了日產汽車公司的轉配流水線,隨後感慨道:“這個時候才明白什麽是現代化。”隨後,中國向全球幾大知名汽車公司發出邀請,希望他們能夠到上海合作生產汽車。
從零基礎起步,到如今汽車市場銷量全球第一。中國汽車工業的奇跡在全球汽車發展史中獨一無二,這種長時間、大幅度的增長狀態在其他國家也難以複製。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主流汽車製造商的參與,反過來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也助推大眾、豐田、通用等主流車企成長為千萬輛級的“巨無霸”,開放、自由的中國汽車市場已成為全球車企的“樂園”。同時,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也催生本土的自主品牌,它們起於微末,從學習國外車企的造車技術開始,在中國市場發展到初步能挑戰合資車企部分產品的程度。接下來,它們將走出國門,在全球汽車市場與世界級主流車企展開競爭。
1978-1988
停滯與開始
1978年,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閉幕,中國各行各業開始改革,抓緊時間邁入新時期。
汽車行業也不例外。

次年3月,第一機械工業部由時任副部長饒達帶隊,組團訪問全球各大汽車公司。但是,當時西方國家對中國普遍持謹慎態度,中國的市場前景評估為全球最差:法國車企覺得在中國生產,返銷和外匯平衡有問題;日本日產隻肯提供過時的舊車型;美國通用汽車認為中國不需要轎車,同時零配件的工業基礎太差,不具備生產條件,否定了與中國合作的建議……
直到改革開放3年後,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仍一直處於止步狀態。
那個時候,全國有120多家汽車製造廠,分屬於機械、交通、市政等政府部門名下,多數都隻是地方小廠,生產效率低下,其中80%的車企年產量不到1萬輛,部分車企的年產量在0-10輛之間。
1981年,當年全國汽車工業的年產量僅有17.5萬輛,在全球汽車市場中可以忽略不計,並且因生產、建設的需要,國內汽車主要以中、重型載貨汽車和越野汽車為主。此外,當時中國汽車的技術含量非常低,產品質量也非常差。
1982年,中國汽車工業甚至出現了倒退的現象。由於當時國內資源、資金相對短缺,在當時的國民經濟大調整中,相關經濟決策部門明確提出要限製汽車工業發展,對汽車實行“封車節油”的措施,大批社會用車被勒令停止使用,封存入庫。
但是中國汽車人仍沒有放棄發展汽車工業的努力,仍在對外聯係在華合作事宜。當時,日本、美國、法國的汽車公司紛紛拒絕了中國發出的邀請,隻有德國大眾汽車董事長哈恩表示願意接受“上海項目”。
1982年,在饒達與哈恩的聯絡下,雙方決定在上海安亭嚐試性組裝500輛桑塔納轎車。1984年10月10日,上海與大眾在北京正式簽訂合資協議,股份各為50%。兩天後,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在上海安亭奠基。
與此同時,北京汽車製造廠(簡稱“北汽”)也在與美國第四大汽車廠——美國汽車公司(AMC)洽談合作事宜。1983年5月,雙方正式簽署合作協議,成立北京吉普公司。
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,中國開始出現第一批先富起來的消費者,他們旺盛的消費欲望與當時國內落後的汽車產能、產品形成了新時期的矛盾。在這種情況下,以日本轎車為主的進口和走私行為在1985年達到頂峰。當時有媒體報道,年進口轎車所用外匯是30年汽車工業總投資的兩倍多。造車還是買車,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。
同年7月,中國與法國汽車車企合資的廣州標致成立。以北京吉普、上海大眾、廣州標致的成立為標誌,中國汽車工業對外改革開放邁出了最具實質意義的一步,對以後外資車企來華謀求建立合資公司起到示範作用。
與此同時,在北京吉普、上海大眾、廣州標致成立的過程中,中國完善了對外合作的相關製度、法律、程序,為中國吸引外資、對外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1989-1999
承上啟下的10年
1989年,中國汽車工業開始從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變,在消費領域,國家開始首次提倡私人汽車消費,鼓勵私人購買轎車,並且大力支持國內汽車製造商發展。1990年,中共中央作出決定,嚴格控製進口小轎車,中央各重點部門一律使用國產車型。
與此同時,越來越多的國外車企開始來中國設廠生產。
1991年,繼上海大眾之後,一汽集團與大眾汽車簽訂合資生產高爾夫、捷達轎車的合作協議,一汽大眾就此成立。1992年,由二汽更名而來的東風集團與法國雪鐵龍簽訂協議,成立合資公司神龍汽車有限公司。相關資料顯示,中國汽車產量於1992年首次突破百萬輛。
此後,中央開始對中國汽車管理職能進行重新劃分,並在1994年發布了《汽車工業產業政策》。1995年,“老三樣”之一的富康在湖北襄樊下線;同年底,奧迪係列產品正式進入一汽大眾。1998年,上海通用別克新世紀在上海下線;1999年,廣州本田雅閣下線;同年底,代表當時世界豪華車標杆水平的奧迪A6在一汽大眾總裝線下線。
在這段轉型期中,中國汽車工業有了一定的自主開發能力,確定發展轎車並奠定了基本的生產格局和基礎。此外,國家通過產業政策對汽車工業進行宏觀管理。通過引進技術、合資經營,中國汽車工業產品水平有了較大提高。
1997-2001
自主品牌的“大冒險”
上世紀90年代末,機械工業部撤銷,改由國家計委和國家經貿委主管汽車行業,前者負責汽車項目審批,後者管理汽車產品目錄,對汽車行業進行雙重管理。
1997年,國務院24號令更是加強對汽車領域的準入限製,要求全國上下,無論何種資本構成,都不得再審批汽車項目。
這對剛有發展苗頭的民營汽車工業而言,無疑是“滅頂之災”。但是政策的限製並沒有打消民營汽車人造車的決心。當時,吉利、奇瑞、華晨、悅達等分別通過買殼或是換股等灰色渠道,成為“合法”的汽車企業,並且用非轎車的6字頭改裝車、客車名目進入轎車製造領域。但是要想正式通過產品審批,拿到7字頭的轎車生產目錄,無疑很難。
1997年,奇瑞汽車的前身——安徽省汽車零部件公司成立。頂著零部件公司的“帽子”,奇瑞汽車開始通過仿製發動機、車身等部件開始了造車之路,1998年,奇瑞就已經能製造出脫胎於西雅特車型的轎車,並且在當年形成了6萬輛的生產能力。由於行業準入限製,奇瑞汽車拿不到轎車的合法生產資質,產品更是無法登上轎車目錄。
為了獲得一個“合法”的身份,奇瑞汽車不得不向上汽集團轉讓20%股份,投靠上汽集團旗下,以上汽集團子公司的身份換取登上國家產品目錄的出路。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曾在後來的采訪中表示,“即便做出如此大的讓步,也還是托前華東野戰軍老領導的幫助,才有了和上汽集團合作的機會。”
幾乎同時,正在連續創業的浙江黃岩人、吉利集團創始人李書福也萌生了造車的想法,並且通過拆解奔馳E280和一汽紅旗轎車,組裝出自己第一台汽車。
1998年8月,李書福正式生產的第一台車“豪情6360”在浙江臨海組裝完成,當時他遍請浙江各級官員前來慶祝,但因為造車違法,除一位副省長前來,其他無人敢應。
但李書福的造成豪情並未就此熄滅,圍繞著造車和資質,李書福多方奔走,直到2001年底,國家經貿委增發的一批新車目錄上才出現了吉利的名字。
2001-2008
加入WTO改變命運
2001年11月10日,世界貿易組織(WTO)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以全體協商一致的方式,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。多年後,多數人對“入世”的評價是,這幾乎改變了中國及近乎所有中國人的命運。同樣,對於中國汽車工業,這也是近乎是“改命”的關鍵一步。
相關數據顯示,2001年,擁有12億人口的中國市場,轎車產量僅70萬輛,而同期美國市場的年產量是1500萬輛,二者不可同日而語。但是,僅在加入WTO的第二年(2002年),中國轎車產量即從2001年的70萬輛增加至110萬輛。
此外,在加入WTO之後,中國對外資汽車公司的準入限製逐漸放開,美國的福特、德國的奔馳、寶馬,日本的豐田、本田、日產,法國的雷諾,韓國的現代,意大利的菲亞特……接連湧入中國市場,幾乎全世界主流汽車製造商都來華合資建廠。與此同時,中國車企開始走出國門,通過收購國外汽車企業,消化吸收國外技術,發展壯大。
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讓中國汽車市場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。2007年,中國汽車工業登上新的高峰,全國乘用車市場銷量達500萬輛;其中,自主品牌車型占30%左右。此外,另有50萬輛整車對外出口。
2009-至今
汽車大國崛起
2009年,來自美國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。在美國市場,通用、福特、克萊斯勒等三大汽車集團瀕臨倒閉,歐洲各國汽車製造商也岌岌可危,全球汽車產業一片凋零。
2009年3月20日,中國國務院發布了《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》,並出台一係列鼓勵汽車消費者的政策。
這一年,汽車產銷分別為1379.1萬輛和1364.5萬輛,同比增長48.3%和46.15%。其中乘用車產銷分別為1038.38萬輛和1033.13萬輛,同比分別增長54.11%和52.93%;商用車產銷為340.72萬輛和331.35萬輛,同比增長33.02%和28.39%。中國首次超越美國,正式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車市場。
之後的9年時間,中國汽車市場一直走在稱霸全球汽車市場的路上。2017年,中國市場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902萬輛和2888萬輛,同比增長3.19%和3.04%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國汽車市場銷量再創曆史新高,連續9年居全球第一,並超過第二名的美國1164萬輛。
與此同時,中國汽車產業結構和市場也出現深層次變化,最明顯的就是自主品牌的崛起。
在技術上,奇瑞、吉利、比亞迪等自主品牌深挖汽車技術,使得中國汽車工業有了自主的、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平台技術和新能源汽車技術,讓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工業初步擺脫了技術落後的帽子。
在設計上,吉利汽車、廣汽傳祺、上汽乘用車等自主品牌都設計出符合中國消費者審美的原創造型,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主品牌產品的競爭力,初步丟掉了設計落後、隻會抄襲的名聲。
在新能源汽車領域,比亞迪、北汽新能源等自主新能源車企在國際市場上也占據一定的份額……
伴隨著自主品牌的進步,一些非主流的外資品牌在華競爭優勢逐漸被削弱,如韓係車北京現代、法係車東風標致、日係車長安鈴木等,在中國市場日漸被邊緣化,在華銷量持續下滑。反觀領克、WEY、觀致等新汽車品牌,其在造型、技術上代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先進水平,正代表自主品牌向豐田、大眾等主流外資車企發起挑戰。
改革開放40年,中國汽車工業完成了第一步蛻變,而下一步,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將走向世界,參與全球競爭。
本文原創:國際金融報,如有侵權者請與管理員聯係,秋葵视频黄色网站下载承諾24小時刪除!
親,如果您對秋葵视频IOS在线免费观看機感興趣或者想了解更多詳細信息,歡迎點擊秋葵视频黄色网站下载的在線客服進行谘詢,或者直接撥打全國統一服務熱線400-816-9009,秋葵视频黄色网站下载恭候您的來電!
1978-1988
停滯與開始
1978年,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閉幕,中國各行各業開始改革,抓緊時間邁入新時期。
汽車行業也不例外。

次年3月,第一機械工業部由時任副部長饒達帶隊,組團訪問全球各大汽車公司。但是,當時西方國家對中國普遍持謹慎態度,中國的市場前景評估為全球最差:法國車企覺得在中國生產,返銷和外匯平衡有問題;日本日產隻肯提供過時的舊車型;美國通用汽車認為中國不需要轎車,同時零配件的工業基礎太差,不具備生產條件,否定了與中國合作的建議……
直到改革開放3年後,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仍一直處於止步狀態。
那個時候,全國有120多家汽車製造廠,分屬於機械、交通、市政等政府部門名下,多數都隻是地方小廠,生產效率低下,其中80%的車企年產量不到1萬輛,部分車企的年產量在0-10輛之間。
1981年,當年全國汽車工業的年產量僅有17.5萬輛,在全球汽車市場中可以忽略不計,並且因生產、建設的需要,國內汽車主要以中、重型載貨汽車和越野汽車為主。此外,當時中國汽車的技術含量非常低,產品質量也非常差。
1982年,中國汽車工業甚至出現了倒退的現象。由於當時國內資源、資金相對短缺,在當時的國民經濟大調整中,相關經濟決策部門明確提出要限製汽車工業發展,對汽車實行“封車節油”的措施,大批社會用車被勒令停止使用,封存入庫。
但是中國汽車人仍沒有放棄發展汽車工業的努力,仍在對外聯係在華合作事宜。當時,日本、美國、法國的汽車公司紛紛拒絕了中國發出的邀請,隻有德國大眾汽車董事長哈恩表示願意接受“上海項目”。
1982年,在饒達與哈恩的聯絡下,雙方決定在上海安亭嚐試性組裝500輛桑塔納轎車。1984年10月10日,上海與大眾在北京正式簽訂合資協議,股份各為50%。兩天後,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在上海安亭奠基。
與此同時,北京汽車製造廠(簡稱“北汽”)也在與美國第四大汽車廠——美國汽車公司(AMC)洽談合作事宜。1983年5月,雙方正式簽署合作協議,成立北京吉普公司。
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,中國開始出現第一批先富起來的消費者,他們旺盛的消費欲望與當時國內落後的汽車產能、產品形成了新時期的矛盾。在這種情況下,以日本轎車為主的進口和走私行為在1985年達到頂峰。當時有媒體報道,年進口轎車所用外匯是30年汽車工業總投資的兩倍多。造車還是買車,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。
同年7月,中國與法國汽車車企合資的廣州標致成立。以北京吉普、上海大眾、廣州標致的成立為標誌,中國汽車工業對外改革開放邁出了最具實質意義的一步,對以後外資車企來華謀求建立合資公司起到示範作用。
與此同時,在北京吉普、上海大眾、廣州標致成立的過程中,中國完善了對外合作的相關製度、法律、程序,為中國吸引外資、對外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1989-1999
承上啟下的10年
1989年,中國汽車工業開始從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變,在消費領域,國家開始首次提倡私人汽車消費,鼓勵私人購買轎車,並且大力支持國內汽車製造商發展。1990年,中共中央作出決定,嚴格控製進口小轎車,中央各重點部門一律使用國產車型。
與此同時,越來越多的國外車企開始來中國設廠生產。
1991年,繼上海大眾之後,一汽集團與大眾汽車簽訂合資生產高爾夫、捷達轎車的合作協議,一汽大眾就此成立。1992年,由二汽更名而來的東風集團與法國雪鐵龍簽訂協議,成立合資公司神龍汽車有限公司。相關資料顯示,中國汽車產量於1992年首次突破百萬輛。
此後,中央開始對中國汽車管理職能進行重新劃分,並在1994年發布了《汽車工業產業政策》。1995年,“老三樣”之一的富康在湖北襄樊下線;同年底,奧迪係列產品正式進入一汽大眾。1998年,上海通用別克新世紀在上海下線;1999年,廣州本田雅閣下線;同年底,代表當時世界豪華車標杆水平的奧迪A6在一汽大眾總裝線下線。
在這段轉型期中,中國汽車工業有了一定的自主開發能力,確定發展轎車並奠定了基本的生產格局和基礎。此外,國家通過產業政策對汽車工業進行宏觀管理。通過引進技術、合資經營,中國汽車工業產品水平有了較大提高。
1997-2001
自主品牌的“大冒險”
上世紀90年代末,機械工業部撤銷,改由國家計委和國家經貿委主管汽車行業,前者負責汽車項目審批,後者管理汽車產品目錄,對汽車行業進行雙重管理。
1997年,國務院24號令更是加強對汽車領域的準入限製,要求全國上下,無論何種資本構成,都不得再審批汽車項目。
這對剛有發展苗頭的民營汽車工業而言,無疑是“滅頂之災”。但是政策的限製並沒有打消民營汽車人造車的決心。當時,吉利、奇瑞、華晨、悅達等分別通過買殼或是換股等灰色渠道,成為“合法”的汽車企業,並且用非轎車的6字頭改裝車、客車名目進入轎車製造領域。但是要想正式通過產品審批,拿到7字頭的轎車生產目錄,無疑很難。
1997年,奇瑞汽車的前身——安徽省汽車零部件公司成立。頂著零部件公司的“帽子”,奇瑞汽車開始通過仿製發動機、車身等部件開始了造車之路,1998年,奇瑞就已經能製造出脫胎於西雅特車型的轎車,並且在當年形成了6萬輛的生產能力。由於行業準入限製,奇瑞汽車拿不到轎車的合法生產資質,產品更是無法登上轎車目錄。
為了獲得一個“合法”的身份,奇瑞汽車不得不向上汽集團轉讓20%股份,投靠上汽集團旗下,以上汽集團子公司的身份換取登上國家產品目錄的出路。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曾在後來的采訪中表示,“即便做出如此大的讓步,也還是托前華東野戰軍老領導的幫助,才有了和上汽集團合作的機會。”
幾乎同時,正在連續創業的浙江黃岩人、吉利集團創始人李書福也萌生了造車的想法,並且通過拆解奔馳E280和一汽紅旗轎車,組裝出自己第一台汽車。
1998年8月,李書福正式生產的第一台車“豪情6360”在浙江臨海組裝完成,當時他遍請浙江各級官員前來慶祝,但因為造車違法,除一位副省長前來,其他無人敢應。
但李書福的造成豪情並未就此熄滅,圍繞著造車和資質,李書福多方奔走,直到2001年底,國家經貿委增發的一批新車目錄上才出現了吉利的名字。
2001-2008
加入WTO改變命運
2001年11月10日,世界貿易組織(WTO)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以全體協商一致的方式,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。多年後,多數人對“入世”的評價是,這幾乎改變了中國及近乎所有中國人的命運。同樣,對於中國汽車工業,這也是近乎是“改命”的關鍵一步。
相關數據顯示,2001年,擁有12億人口的中國市場,轎車產量僅70萬輛,而同期美國市場的年產量是1500萬輛,二者不可同日而語。但是,僅在加入WTO的第二年(2002年),中國轎車產量即從2001年的70萬輛增加至110萬輛。
此外,在加入WTO之後,中國對外資汽車公司的準入限製逐漸放開,美國的福特、德國的奔馳、寶馬,日本的豐田、本田、日產,法國的雷諾,韓國的現代,意大利的菲亞特……接連湧入中國市場,幾乎全世界主流汽車製造商都來華合資建廠。與此同時,中國車企開始走出國門,通過收購國外汽車企業,消化吸收國外技術,發展壯大。
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讓中國汽車市場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。2007年,中國汽車工業登上新的高峰,全國乘用車市場銷量達500萬輛;其中,自主品牌車型占30%左右。此外,另有50萬輛整車對外出口。
2009-至今
汽車大國崛起
2009年,來自美國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。在美國市場,通用、福特、克萊斯勒等三大汽車集團瀕臨倒閉,歐洲各國汽車製造商也岌岌可危,全球汽車產業一片凋零。
2009年3月20日,中國國務院發布了《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》,並出台一係列鼓勵汽車消費者的政策。
這一年,汽車產銷分別為1379.1萬輛和1364.5萬輛,同比增長48.3%和46.15%。其中乘用車產銷分別為1038.38萬輛和1033.13萬輛,同比分別增長54.11%和52.93%;商用車產銷為340.72萬輛和331.35萬輛,同比增長33.02%和28.39%。中國首次超越美國,正式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車市場。
之後的9年時間,中國汽車市場一直走在稱霸全球汽車市場的路上。2017年,中國市場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902萬輛和2888萬輛,同比增長3.19%和3.04%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國汽車市場銷量再創曆史新高,連續9年居全球第一,並超過第二名的美國1164萬輛。
與此同時,中國汽車產業結構和市場也出現深層次變化,最明顯的就是自主品牌的崛起。
在技術上,奇瑞、吉利、比亞迪等自主品牌深挖汽車技術,使得中國汽車工業有了自主的、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平台技術和新能源汽車技術,讓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工業初步擺脫了技術落後的帽子。
在設計上,吉利汽車、廣汽傳祺、上汽乘用車等自主品牌都設計出符合中國消費者審美的原創造型,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主品牌產品的競爭力,初步丟掉了設計落後、隻會抄襲的名聲。
在新能源汽車領域,比亞迪、北汽新能源等自主新能源車企在國際市場上也占據一定的份額……
伴隨著自主品牌的進步,一些非主流的外資品牌在華競爭優勢逐漸被削弱,如韓係車北京現代、法係車東風標致、日係車長安鈴木等,在中國市場日漸被邊緣化,在華銷量持續下滑。反觀領克、WEY、觀致等新汽車品牌,其在造型、技術上代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先進水平,正代表自主品牌向豐田、大眾等主流外資車企發起挑戰。
改革開放40年,中國汽車工業完成了第一步蛻變,而下一步,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將走向世界,參與全球競爭。
本文原創:國際金融報,如有侵權者請與管理員聯係,秋葵视频黄色网站下载承諾24小時刪除!
親,如果您對秋葵视频IOS在线免费观看機感興趣或者想了解更多詳細信息,歡迎點擊秋葵视频黄色网站下载的在線客服進行谘詢,或者直接撥打全國統一服務熱線400-816-9009,秋葵视频黄色网站下载恭候您的來電!
公司外貿網站:www.plasmapls.com
“推薦閱讀”
秋葵视频黄色网站下载推薦
行業資訊
- 醫療導管等離子蝕刻機介紹
- 昆山秋葵视频黄色网站下载通過高新技術企業重新認定
- 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蟬聯全球第一,新能源汽車促進秋葵视频IOS在线免费观看機表麵處理事業發展!
- 蘋果發布兩顆芯片:M2 Pro 和 M2 Max,秋葵视频IOS在线免费观看機能夠應用在上麵嗎?
- 2022年硬盤出貨量:大幅下跌,接近腰斬,這對秋葵视频IOS在线免费观看機有什麽樣影響呢?
- 博世在蘇州投資建立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製造基地,促進秋葵视频IOS在线免费观看機行業發展!
- 2022年汽車銷量2686.4萬,新能源市場占有率達到25.6%,秋葵视频IOS在线免费观看機的能夠帶來什麽變化?
- 確保芯片供應充分,重塑汽車產業集群,秋葵视频IOS在线免费观看機成為汽車領域的一員呢?
- 電子後視鏡正式在我國獲批,新的市場出現,秋葵视频IOS在线免费观看機能夠做哪些工作呢?
- 中國半導體銷售,同比大跌21.2%,秋葵视频IOS在线免费观看機如何發展半導體方麵的表麵處理工藝?